亚马逊、阿里、京东,如果要说现在的美国股市或者中国的电商市场,大概就剩下这三个公司了。
亚马逊是全球电商市场的王者,但谈到中国市场,与本土竞争对手相比就稍逊一筹,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到1%。在中国,阿里是靠C2C模式崛起的,没想到,一个自营开始京东说要跟自己开战。现在很多人认为电商已经到了顶峰,几家公司开始布局线下入驻京东自营能赚钱吗,线上的战场也没有停止。
现在,这3家公司都陆续发布了财报,2016年的业绩也得到了全面披露。让我们借此机会比较一下几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务反应,以及不同车型导致的毛利率差异。
(由于阿里的财年是从上一个自然年的第二季度开始的,除非本文特别说明,统一为自然年。)
1.体积
首先,营收大概是最能反映一家公司规模的指标。由此看来,国内的两家电商与亚马逊相比无疑是微不足道的,亚马逊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另外两家的总和。
不过,亚马逊毕竟是其中最老的。亚马逊成立于1995年,另外两家成立于1998年,从增速来看,最老的亚马逊成为最慢的,另外两家正在追赶。
2.盈利能力:自营利润空间微薄
其次是毛利率,它最能反映一个公司业务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同行业比较接近。只要同一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变化不大,毛利率就比较稳定。由于目前三家公司的电商收入仍占总收入的90%左右,三家公司的毛利率也主要体现了三种电商模式的差异。
从毛利率可以看出,仅做平台的阿里毛利率最高,超过60%。盈利模式是收取手续费和广告展示费。
京东大部分以自营为基础,主要盈利模式是赚取息差,毛利率最低,只有10-20%左右,根据最新的季度财报京东,2016年第四季度净利润116亿美元,服务及其他业务(主要来自电商平台业务)收入11亿美元,占比不到10%。也有媒体分析,京东自营商机不赚钱,而第三方平台业务利润率高。
亚马逊以 自营 起家,但据该公司称,2015 年,第三方卖家占亚马逊商品总销售额的 45% 以上。履行服务费用(FBA,by)。
至于净利润,无论是绝对值还是比率,阿里都完全碾压另外两家。这或许与亚马逊不断的海外扩张有关,而阿里独立开了很多亏损的业务。据36氪此前分析,除北美外,亚马逊的电商业务还处于投资阶段,还在亏损。
当然,平台模式虽然赚钱,但也更容易产生假货。这也是阿里一直被美国投资者诟病的问题之一。亚马逊的第三方卖家业务也因假货过多而遭到当地用户的投诉。
3、员工人数
同样,因为模型不同,亚马逊的自营模型和京东的模型比阿里的平台模型重。截至上一财年末,亚马逊员工总数接近35万。京东的员工总数为11万人入驻京东自营能赚钱吗,其中快递员超过8万人。阿里的员工人数最少,只有4万左右。
4、活跃用户数
但是,另一方面,在这个用户为王的互联网时代,你拥有的用户,或许最能体现你的话语权。
三者中,阿里的活跃用户最多,最新活跃用户达到4.5亿,其次是亚马逊和京东,分别超过3亿和2亿,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差距。
5、可支配现金流
自由现金流反映了公司拥有的可支配现金。3家公司中,除了京东,现金流都比较充裕。不过,京东的自由现金流最近也大幅增加。
6、业务多元化
随着发达国家电商业务的红利和中国电商市场的逐渐逝去,一些企业开始寻求业务多元化。亚马逊的云服务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与此同时,他们也开始在影视行业发力。奥斯卡。阿里的路子和这个有些相似,但似乎盘子更大。除了云服务市场和影音市场,还有从旗下支付宝孵化出来的蚂蚁金服,正在逐步向金融领域深耕;线下先锋;也进入了健康产业。
但从整体上看,业务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大公司的电商业务仍占营收的90%以上,近两年营收构成格局未有明显动摇。值得注意的是,在京东的营收构成中,即使服务及其他业务占比约10%,也包括第三方平台业务营收。
七、业务国际化
收入来源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公司业务的国际化程度。同样,三大电商都在努力向海外扩张。亚马逊目前是跑得最快的,其国际电商业务已占其应收账款的30%至40%左右。阿里的国际电商业务接近10%,但一直没有突破,再次说明国际化转型也是漫长的时间。京东之前没有任何国际业务,但在最近的京东家电大会上,京东表示今年将开展国际业务。
8、股票价格
好了,上面说了很多三家公司的财务状况,投资者怎么看?
股价的变化最能体现市场对公司的认可度。他们在资本市场表现如何?
就市值而言,亚马逊的盘子最大,京东最小。可以看出,亚马逊这几年的市值涨幅很大,阿里离它还有一定的距离。好像变化不大。
虽然从以上情况来看,阿里的利润率明显高于亚马逊和京东,但今年以来,亚马逊的股价涨幅最大,涨幅在50%左右,阿里的涨幅在40%左右.京东 不到 20%。这可能是由于亚马逊云服务的快速增长。同时,考虑到三者均在美国上市,亚马逊也有可能拥有一定的主场优势,本土投资者更能切身感受到亚马逊的价值。
最后,送上两位中国创始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