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店家-值得您信赖的电商专家
帮助中心

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

免费咨询热线:400-885-5281

 > 新闻资讯

唯品会所售的Gucci腰带是不是正品是怎么做到的?

小小爱 0关注2022-09-19 21:07:04 来源:爱店家

这几天,唯品会销售的Gucci皮带是否正品成为舆论焦点。

一位消费者通过唯品会平台以2549元的价格购买了一条Gucci腰带,发现尺寸不符,于是到得物鉴定后出售。结果就是皮带不是真的。

随后唯品会回应称,“这批GUCCI皮带是唯品会在海外直接采购的,采购环节清晰可靠,合法合规,保证正品。”

真假,事件落入罗生门。目前,涉事品牌Gucci尚未做出回应。但Gucci在中国的购买渠道中没有唯品会平台,唯品会声称是通过跨境电商购买。

虽然活动还未敲定,但唯品会这几年似乎一直在闹。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唯品会的投诉多达1.35万条,而针对唯品会涉嫌造假的投诉多达数百条。

此前,2月,唯品会因不正当竞争调查被罚款300万元。 3月,其股价遭遇黑天鹅,几天内市值缩水逾100亿美元。

此外,虽然唯品会的收入​​近年来一直在上升,但增速却跌至9.58%个位数。 2015 年,这个数字是 73. 82%。在整个B2C零售市场,其占比也从2015年的3.3%下降到了2.5%。

与此相反,唯品会这几年在荧屏上的表现非常活跃,其营销广告开启霸屏模式,仿佛无处不在。

粗略统计,仅2020年,唯品会就植入了大约10个综艺节目和19个电视剧。

好像唯品会一侧有海水,一侧有火焰。它陷入了什么样的境地?

最直观的感受是,这几年,中国电商巨头在某些领域与王者并存,硝烟弥漫,新玩法频出,唯独主打“特殊销售”,似乎从头到尾只有这一个。伸出援手。

作者 |启马/阿智商印社研究组事业群本文为商印社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

分析唯品会的现状,首先要搞清楚这两个问题:

首先,主流并不看好唯品会的模式。它成功的真正底层框架是什么?

其次,唯品会成立十余年来,电商舞台上不仅有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综合电商巨头,还有聚美、万科、一号店、乐行等淘宝等各个垂直领域的霸主,众多垂直电商不断萎缩或消失,唯品会为何还能活得好好的?

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后,我们再来看看过去的五年。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和出现,让唯品会陷入困境?突破口在哪里?

唯品会崛起的真正底层框架

研究企业发展会发现,小公司的关键是抓住机遇;中型企业的关键是拥有一批比较强大的高管;大公司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流程和价值观。

与所有企业的崛起一样,唯品会的最初成功,是一时抓住机遇的结果。

只是当时大多数人并没有将其视为机会。

唯品会是一家垂直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从一开始,它就确定了服装行业永远存在的痛点:库存问题。

库存问题在任何行业都非常重要,但在服装行业,它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可以决定一个公司的生死存亡。行业的一个普遍规律是“看谁能赚钱,看谁的存货更干净”。

原因是服装是最追潮流的行业。虽然基本的服装款式是固定的,生命周期长,生产相对可预测,利润也很低,而一个服装品牌要想做大做强,不可能只生产基本款,其中至少有一半必须是时尚流行的模特。优点是毛利高。利润黑洞。

2008年,唯品会成立之年,正是中国服装业开始遭受“暴击”的时候。

在此之前,各大服装品牌不断狂奔,利用规模战扩大销量和影响力,开设加盟店,增加中间环节,减缓供应链反应。不过,不少企业依旧吹嘘自己每年会推出10000款服装款式,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这种模式在经济上既时尚又流畅。一旦经济危机发生,需求下降商家入驻京东自营要押款吗,潮流款式的积累无法消化,成为服装企业难以承受的负担。

服装企业的“库存危机”一直持续到2014年,拖累了此前火爆的李宁、美邦、森马、特步、匹克等国产品牌。当时,包括其在内的42家上市服装企业库存总额高达483亿元,有人戏称三年不生产,库存也卖不完。

许多公司尚未走出阴影。前几天,爆出美邦出售资产“收血”的消息。

唯品会从帮助许多品牌清理未完成品的角度出发。起初,没有人关心这个小企业。供应商只将其视为结清滞销商品的渠道之一。同行和投资人认为,它是“存货清洗下水道”,没有大牌,有的连名牌都算不上。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唯品会连接了哪两端”。我们在商业中常说“供求关系”,供给是指技术和产品;需求是客户和用户;而唯品会是一个连接两端的平台。

有了供给和平台,需求是谁?当时很多人都把电商理解为从线下走向线上,但线上门槛更低,连接用户与线下无异。

而唯品会采用“大转移”的思维方式,将需求端放在三四线城市、县城甚至农村。

在这个像三明治一样的国家,中产阶级甚至一线城市的“高级”品牌有爱马仕、阿玛尼、古驰、迪奥;

对于二、三线城市的人来说,品牌意味着在大商场里有外文标签和4位数价格标签的衣服,即使是真正的国产品牌;

对于三、四线城市的人来说,品牌相当于真维斯和美特斯邦威。

当时很多知名品牌在二三线城市都没有专卖店,更别说四线及以下城市了。于是,唯品会的品牌下沉,一下子把一个看起来没什么的品牌变成了真正的“品牌”。

在所有涉及“特卖”的电商平台中,唯品会是唯一一家没有所谓“互联网”背景的公司。公司创始人沉雅和洪晓波都是“传统温州商人”。懂“电”,只懂“商”。

温州商户最大的特点就是擅长精细化经营,这对唯品会的后续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外,温州商人还具有团结一致的特点。有传言说,唯品会2012年刚上市,当时股价“流血”,随后意外从低谷暴涨,因为沉雅看到当时股价并没有好转,所以他没有只能打个电话给温商圈的朋友,希望能帮上忙。

通话结束后,唯品会股价反转。

虽然不知道是真是假,但至少可以解释为什么唯品会当初不缺资金,能够放开手脚推进独特“特价”模式。

言归正传,有了品牌之后,申雅接下来的两张牌构成了唯品会的底层框架:品牌+特价+闪购。

首先,使用您的品牌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然后打出特色牌,利用零售行业最敏感的卖点价格,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

当人们在网站上发现原价只有几百元时,“物美价廉”的诱惑会让他们​​光顾唯品会一次又一次。

在发售的同时,限时的做法更是为这个愿望火上浇油。每天上午10:00,唯品会都有新品上架,5天的特卖期从此开始。

销售周期短,不会影响供应商的其他渠道或正价产品。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购买”也有紧迫感,用户必须在网站下单后半小时内完成订单。付款,否则订单将被自动取消。

这种具有“饥饿营销”性质的平台模式,也让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有了更大的心理空间。

毕竟便宜是一种“找不到”的东西。即使没有自己喜欢的品牌,在其他品牌做特价时,也是难得的“便宜”机会。因此,唯品会的产品量不是大型产品可比的。与综合平台相比,还支持客户的退货率。

现在看到这样的“三轴”并不奇怪,但十年前唯品会首创。

如此清晰明确的定位,加上独特而有效的模式,激起了人们对特价销售的强烈热情。上线一年内,用户数达到20万,供应商开始寻找自己的。

2012年是中国众多服装品牌面临库存压力最大的一年。服装企业去库存的愿望与唯品会的商业模式息息相关,这推动了唯品会的业绩,净收入同比增长20%。

@4.7%,达到 6.92 亿美元,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

为什么大多数垂直电子商务公司都在消亡?

2012年,在唯品会大踏步前进之际,苏宁易购、国美电器、天猫商城、京东、当当网等纷纷推出各种降价活动,开-商务价格战斗。

看到唯品会取得的成绩,战斗中的电商们松了口气,意识到“清理尾货”是一门好生意。

这是事实。 2012年,中国服装销售额的一半来自贴身。 2014年,仅中国服装品类就有近4000亿元的市场。

淘电商公司对这方面的理解尤其深刻。

在2012年双十一大获成功后,2013年很多品牌都为双十一留了很多库存,当年的双十一也取得了几乎翻倍的效果,但是很多商家因为备货而不开心没有全部售出,有的甚至70%没有售出,无法收回货款,对利润影响很大。

商家只好拿去唯品会处理。不仅价格低,还给了唯品会27%左右的佣金,直接带动了唯品会的股价一路飙升。

因此,淘宝电商也推出了一系列限时抢购渠道,如每日特价、淘宝购物等。

其他电商也推出了自己的特卖渠道,如当当的“唯品会”、京东的“红”、凡客的品牌特卖、一号店的名品特卖。

2013年中国网购限时销售市场份额(数据来源:艾瑞)

可以说,特卖赛道集结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电商玩家。其中淘宝、京东、当当都是综合电商,聚美优品、凡凡客、一号店、唯品会属于垂直电商。

现在再看一遍,聚美一直在苦苦挣扎,万科沉寂多年,一号店在2016年被京东收购,他们已经失去了光环,唯品会几乎同时出现唯品会。乐淘、维米安、家品、尊酷、红童、楚客等一大批垂直电商早已销声匿迹,连名字都被记住了。

因此,不少人感叹“垂直电商已死”。

不过,同样是垂直电商业务的唯品会却活到了现在。五年前,它甚至在电子商务中取得了仅次于天猫和京东的地位。它是电子商务的领导者。现在,尽管被阿里、京东、拼多多压得喘不过气来,但还没有完全被压死,还能打。

唯品会为什么能活到现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相比综合电商,垂直电商可以快速切入一个领域去做,但缺点也很明显:

首先,从模式上看,垂直电商基本上是靠20%的品类获得80%的营业额;

第二,与综合电商相比,获取用户流量的成本高。

这两个缺陷也是互为因果的:垂直电商产品少,消费者更喜欢逛品类丰富的店铺,更喜欢综合电商,导致垂直电商用户基数偏小。 -,只能靠营销和来获得更多流量。一旦营销不够,吸引力就会下降,营销成本相对较高,资金也会相对较高。

这些是垂直电商最大的痛点。

那些没落或死去的垂直电商,在“品类、流量、资金”的处理上存在问题。

这里的基础是类别。对于这 20% 的类别,他们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

核心是供应链。聚美、万科在供应链管理上陷入困境。

陈欧在2010年创立了美妆垂直电商聚美优品,和唯品会类似的标签太多了:特价、闪购、垂直电商、女性。

VC们也将聚美优品视为“唯品会2.0”,认为追上唯品会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聚美在2014年上市后,不断陷入“假”、“平行”、“劣等”的负面新闻。商业新星被狙击。

聚美的问题在于供应链管理,因为美妆行业太特殊了,其特殊性在于线下渠道是主战场。所以。

2019年,欧莱雅在中国的线上销售额仅占35%,而中国老牌日化公司上海家化去年受疫情影响,线下渠道长期关闭。渠道销售占比过半,大部分仍来自线下。

因为美妆是一个体验度、试用度和情感交流度都很高的行业,不难解释为什么在线销售如此发达。每次进商场,依然可以看到各种品牌的美妆产品。柜台已满。

五年前,美妆线上渠道不值一提。或许一个本土品牌省级卖家一年的销售额就等于聚美的年销售额。

所以,对于很多化妆品企业来说,聚美是一个非常落后的销售渠道。聚美只能以二三线品牌为主。大品牌主要通过第三方卖家销售。供应链被拉长。一旦审核跟不上,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这也是陈欧决定在2014年砍掉所有第三方平台业务线,专注于自营业务的原因。

万科在处理20%品类时也选择了突破。 2011年以来,品类不断扩大,从服装到日用品、化妆品、家具、电器,品类已突破10000个。

然而,从服装行业单点起步的万科,用了几年时间整合行业,一下子拓展了这么多品类。最直接的后果之一是无形的整合成本迅速上升。

当时有分析认为,在万科积压的库存中,新增了很多品类。究其原因,万科内部缺乏真正专业的新品类管理人才。

新品类销售不易,库存成本增加,逆向物流成本(即退货成本)增加。为了卖出去,加大营销获取流量,广告费从2009年的2亿元暴涨到2011年的1000万元。1亿元,成本大增商家入驻京东自营要押款吗,最后掉进了黑洞。

为什么亚马逊可以继续扩展其类别,但它总是可以狂奔?

因为亚马逊的品类拓展非常精细,比如高价采购供应链人才,28%的运营成本投入到数字化供应链的技术上,物流系统的精细化整合等等。品类已经压缩到公司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这几年,唯品会也扩大了品类,但最终还是回归了特价销售。

如果品类出现问题,就会加大营销投入获取流量,进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因缺乏资金而被资本控制。

乐淘网,曾经红火的鞋类垂直电商,在资金和盈利的压力下,陷入恶性循环,被迫转型。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但后期卖不出去,最后落到了沙坑里。

乐淘创始人毕生最后总结:如果电商不能盈利,不能摆脱资金束缚,那么所谓的“垂直电商”就是“骗局”。

十多年了,唯品会为什么还活得好好的?

在中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这些年里,整个互联网行业充满了浮躁激进、烧钱的价格战争、轰炸式营销、惊喜式扩张。而唯品会却保持着“互联网外行”出奇的冷静态度,深耕其品类的20%,也就是“一亩三分地”。

没想到,这成为了它十余年屹立不倒的最关键原因。

那些年,唯品会的自我定位非常明确。沉雅认为,想要在综合电商巨头的压力下生存下来,就不能和他们做的一样,更要与众不同。该功能是构建障碍的武器。

他的想法简单而内敛:在服装上继续发展品牌。服装品类越多,性价比越高,消费者的兴趣越强,供应商也越愿意来唯品会。这个增长飞轮会转动。醒了。

唯品会的良性循环(来源:李洋《唯品会的电商逻辑》)

沉雅有传统零售背景,非常了解供应链的重要性。一个好的供应链的关键不外乎三点: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提高供应链效率,优化用户体验。

围绕这几点,唯品会重点做了几件事,都体现出惊人的精细化能力。

一是对供应商进行非常严格的资质审核。

与聚美优品不同,唯品会本身以二三线服装品牌为主。与供应商建立联系并不难。关键是要保证产品质量,所以设置了很高的进入门槛。 入驻唯品会的品牌所有者必须是知名/知名品牌的生产商、授权总代理、授权总经销商、分公司、分公司等之一。

此外,还为每一类产品制定了详细而具体的质量标准。并不断检查供应商的货物。

二是组建“买家”团队。

这是唯品会最大的特色。一般来说,互联网公司会尽量将大团队分解成小团队进行运营。这种可以灵活拆分组合的小团队,有利于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但唯品会占比最大的团队是商务部,1000多人,另外一组更多超过600人。买家团,现在买家团人数已超过1000人。

这些买家中有许多来自传统销售和时尚界。

虽然买家也有挑选和购买的责任,但这并不是简单的购买。购买往往只关注价格、质量、物流等因素。采购员也要有规划和运营,站在老板选择的角度。

例如,我应该选择哪些材料?这些商品应该如何在店内陈列?不同尺寸的皮包和羊皮包应该设置多少sku?这个价格的产品是否适合潜在客户群?

这也决定了买家需要与很多部门打交道。

唯品会买家打交道的部门(图片来源:李洋《唯品会电子商务逻辑》)

服装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非标产品。买家可以从库存中挑选出时尚感更强的产品,并加入人工判断,让产品更具吸引力。

三是与供应商深度绑定。

主要目的是通过服务和福利,将供应商深度嵌入唯品会的产业链。唯品会说服供应商“加入”有4个简单的好处:

1、清空库存

2、品牌二次包装营销,免费

3、限时限售模式

4、账户周期短,无存款

清库存是任何销售平台都可以提供的,这并不奇怪,但其他三点却触及了供应商的痛点。

唯品会做的是代销,但不只是把大品牌放到平台上销售,而是用自己的拍摄、策划和营销团队重新包装和推广。在与供应商形成深度合作的同时,也推广自有品牌和供应商品牌。

限时限购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很多品牌线下价格系统的影响。

最后一项让供应商喜出望外。付款周期会影响供应商的资金 营业额。即使一个品牌的毛利很高,如果把账期延长几个月,也可能接近成本。我什至不能赚钱。当时,很多综合电商平台或多或少都处于欠费状态。比如2012年底,彩妆品牌阿芙因支付冲突退出。京东商城。

这样的组合拳,供应商不得不将唯品会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甚至开发出适合唯品会平台的产品。

第四是自建仓储+物流。

2007年,刘强东发现京东70%的投诉来自物流,而当时物流公司的发展模式与电子商务相矛盾:快递公司为快递员结算账单,送货上门是强制性的。收货就是赚钱,电商希望快递能更好的送达给用户。

物流让京东卡在了喉咙里,刘强东在京东资金链条断裂的压力下做出了自建物流的决定。

三年后,发现同样问题的沉雅也决定自己建物流。这是一个非常昂贵的决定。众所周知,物流是一项重资产。没有4个大型物流中心,很难覆盖全国市场。仅仓库就将耗资24亿元。算上各类二级仓库和配送站,没有30亿元就不可能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物流体系。

申雅忍痛割肉,2013年成立品骏物流,一年后建成5大物流中心,保证了唯品会的物流速度和质量。

但由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唯品会的合同业绩费用也被推高,从2014年逐年攀升至2018年的75亿元,侵蚀了公司的利润。 2019年底,保利唯品会终止了品骏物流的运营,并委托顺丰速运派送。

因此,很多人认为唯品会在物流建设上失败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最后,唯品会做的是服务。作为顾客,唯品会肉眼看得见的服务就是送货。在2010年前后的物流条件下,如果没有物流,唯品会恐怕撑不过今天。

2010年,在唯品会忙于打造物流的时候,上海一家名为Baba BRAIN的品牌折扣网站倒闭了。这个网站类似于唯品会的模式,但是没有自己的仓库,只能让品牌商直接发货。品牌商家认为网站体量过小,配送不活跃,配送时间长,导致消费者退货退款激增,最终关闭。

特卖的物流系统不同于其他电子商务。销售周期短,库存周转率不到一周。如果到货时间超过十天,则说明消费者下次抢购时还没有收到上次抢的货。谁还想下单?

但是唯品会的订单量与品种丰富的京东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京东可以让京东物流成长为价值40的独立企业亿美元 但是,唯品会无法支持品骏物流的独立运营。在国内物流企业发展成熟的条件下,选择停止品骏物流也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京东与唯品会订单数量对比(图片来源:东方证券研究院)

只能说,品骏物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当然,唯品会在营销和客户保留方面还有很多高深的实践,我就不赘述了,但你会发现,这些都不难复制,为什么能成为唯品会的护城河?

我们说,只有看到、想、做,才会有好的结果。在那个电商做大做强的时代,只有唯品会会实践这整套垂直电商。往下走,等其他电商回过神来的时候,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

所有的价值都可以凝结成时间,唯品会在对的时间做相对对的事,仅此而已。

唯品会的销售模式结束了吗?

2020年第四季度是唯品会连续第33个季度盈利,净利润、活跃用户数、总订单量增幅均超过30%。

但通过华丽的财报,在过去的五年里,唯品会的隐忧一直存在:增长率一直在下降。唯品会2​​020年营收虽然已经突破1000亿,但增速已经下降到9.58%的个位数。 2015年这个数字是73.82%。

同时,唯品会在B2C零售市场的份额也从2015年的3.3%下降到2.5%。

过去五年发生了什么?

我们之前说过,唯品会的业绩与服装企业的库存有关。从2012年开始,经过3-4年的调整,品牌服装去库存告一段落。以李宁为例,2011年当时的渠道库存接近9个月,从2014年开始一直在下降,到2019年稳定在<@4.2个月左右,属于正常水平.

版权说明: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本文网址:http://www.kkgsw.cn/news/275.html